下线全球首列氢能市域列车,建成国家氢储运加注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在氢能领域创新研发方面,四川走在全国前列。4月23日,以“氢动中国·能向未来”为主题的2025氢能产业大会暨四川省氢能产业链供需对接会在西博城举行.红星新闻记者在会上了解到,四川现已聚集氢能“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约160户企业,建圈强链体系基本形成。
下线全球首列氢能市域列车,建成国家氢储运加注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在氢能领域创新研发方面,四川走在全国前列。4月23日,以“氢动中国·能向未来”为主题的2025氢能产业大会暨四川省氢能产业链供需对接会在西博城举行.红星新闻记者在会上了解到,四川现已聚集氢能“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约160户企业,建圈强链体系基本形成。
作为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氢能下一步的发展重点在哪?加拿大国家工程院院士叶思宇认为,将氢能源与轨道交通相结合,发挥其续航里程长、低温性好、重量轻等优势,是一个重要方面。他预计,到2060年,我国氢气年需求量将从目前约3100万吨提高至约9000万吨。

链主企业与律所签约
基础良好:
四川已投入氢燃料电池汽车超1100辆,建成加氢站18座
氢能被国际社会誉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全球氢能源产业正加速发展。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有关负责人介绍,四川将氢能产业纳入了全省15条重点产业链,精准施策,着力培育。经过10余年的努力,四川已形成了氢气“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布局,在技术、产品、推广应用等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
在研发创新方面,四川填补了海水制氢空白,解决了膜电极、加氢枪、高压储氢罐等技术问题,研制了“光氢氧电”多能联供装备,下线了全球首列氢能市域列车,建成国家氢储运加注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在建圈强链体系打造方面,四川现已聚集氢能“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约160户企业,拥有氢能全产业链布局的中央企业,培育了众多细分领域头部企业,并吸引了一批国内知名企业落户,初步形成集技术研发、装备制造、检验检测、示范应用于一体的产业链生态体系。
成都也将氢能列为了重点产业链。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成都已集聚氢能企业100余家,近年来产业亮点不断。例如东方氢能实现全产业链布局,燃料电池系统等产品全国领先;亚联氢能研制出全球首台200Nm3/h生物质乙醇重整制氢装置;建成西部首个非化工园区制氢加氢一体站,综合成本降低20%;氢燃料电池汽车、两轮车、应急电源等场景多点开花,率先实现掺氢天然气居民小区示范应用等。
未来方向:
加快推动交通运输领域清洁化转型
“氢能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针对氢能产业未来发展方向,叶思宇认为,在双碳背景下,氢能可加快推动交通运输领域的清洁化转型。

叶思宇
叶思宇表示,氢能与燃料电池研究作为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之一,在减排及能源结构转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制氢/储氢和燃料电池关键材料是核心突破方向。不过他也表示,要实现氢燃料电池大规模产业化发展,目前仍面临不少技术挑战,其中成本问题是重要方面。他介绍,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的成本近年来逐步下降,2022年每千瓦需要大约3000元,2025年已经下降到1000元左右,2023年有望降至500元。
未来发展氢能的重点在哪?叶思宇建议,可扩大氢能汽车生产规模,以降低单位成本,同时将氢气整合到公共和商业运输中。在来源方面,他认为可与能源公司合作,让氢能更容易获得。
“轨道交通清洁能源化迫在眉睫,发展氢能轨道交通是有效途径之一。”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四川荣创新能动力系统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维荣也认为,将氢能与轨道交通相结合,未来大有可为。

陈维荣分享
陈维荣介绍,不少发达国家已开发或正在开发氢能轨道交通车辆,其中法国阿尔斯通研制的多编组氢能轻轨列车(时速140公里),已于2022年投入商业运营。而荣创新能正是国内大功率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应用研究的开拓者和领跑者。国内首列氢能铰接式轻轨车、国内首辆氢能地铁施工作业车、世界首列氢能接触网检修作业车……这些国内首台(套)产品的燃料电池系统,均由荣创新能进行配套研发。
据了解,目前国内约70%氢能轨道交通车型的氢动力系统都出自荣创新能,“成都造”产品正在中国大地飞驰。陈维荣认为,未来政府还需加大政策支持、扩大示范应用场景,共同建立标准规范体系。同时,企业及科研机构则需要在技术上寻求进一步突破,往更大功率、更高效率、更长续航里程、更高可靠性、更低成本等方向不懈努力。
为强化氢能产业法治化保障,大会举行了链主企业与律所签约仪式,以“法律协同”筑牢全链条生态共建根基,东方电气(成都)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厚普清洁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四川亚联氢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分别与北京盈科(成都)律师事务所、泰和泰律师事务所签署《氢能产业法律服务与合规保障合作协议》,构建“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产业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