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冶加速布局氢能全产业链 冲刺“清洁能源之都”

来源:央广网 | 作者:榆氢网 | 发布时间 :2025-04-25 | 2 次浏览: | 分享到:

“古今一洪炉,举世无双冶”。4000年炉火生生不息,奠定了大冶工业文明的基础。曾经,这里是矿灯闪烁的工业重镇;如今,绿氢绿电的火焰点燃了绿色转型的希望之光。

奋进的大冶,正涌动一股氢能之风,一条“制、储、输、加、用”的氢能全产业链正在加快形成。

大冶姜桥制氢厂,电解槽里,利用光伏发电的绿色电能,将水电解成氢气,纯度达99.99%的氢源源不断产生;全国首个岩洞储氢技术的探索,让曾经的废弃矿山变身为“氢能仓库”;首批12台新型公交车用上“大冶产”氢气,奔驰在大冶街头。

绿色低碳发展是全球共识、必然趋势。氢能,作为最清洁的能源之一,潜力巨大、前景广阔。近年来,大冶市深入践行“双碳”战略,布局氢能全产业链,加快推进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破除发展能耗瓶颈,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由“矿冶之都”向“清洁能源之都”大步迈进。

抢滩布局氢能源 瞄准新赛道

大冶地名取“大兴炉冶”,千百年来,这里“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不仅创造了辉煌的青铜文明、拉开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序幕,也是新中国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

大冶既是一座拥有4000多年采冶史的矿冶名城,也是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

每一次跨越与发展,都是智慧与勇气的抉择。

2023年,大冶市抢抓氢能产业发展新机遇,紧盯“工业强市”目标,积极谋划实施绿电绿氢制储加用一体化氢能矿场综合建设项目,该项目总投资34.38亿元。包括新建三座绿电制氢工厂,配套建设光伏电站、加氢综合能源站,搭建氢能产业智慧运营平台等。

项目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清洁低碳氢能创新应用工程项目,目前湖北省唯一。

2023年3月26日,该项目正式开工。大冶市成立氢能项目指挥部,组建工作专班,实行“一对一”服务,以最优政策、最强合力、最佳服务为项目建设保驾护航,仅用2年时间,姜桥制氢工厂、氢能综合能源站便从图纸跃入现实。

位于大冶姜桥的制氢工厂(央广网发 万经煌 摄)

“成功了。”3月29日下午3时49分,姜桥制氢工厂3号厂房内,随着主控室开关按下,电流嗡鸣声穿透,PEM质子交换膜电解槽的金属外壳泛起幽蓝光泽,纯度达99.99%的氢气从管道中涌出。制氢工厂采用“碱性+PEM电解槽”双技术路线,目前属国内首例。

PEM质子交换膜电解槽及氢气纯化设备(央广网发 万经煌 摄)

当天,姜桥制氢工厂顺利产氢,标志着湖北省首个国家级氢能项目在大冶“破土而出”。

“氢能是大冶发展未来产业的主攻方向,更是大冶冲刺千亿县市、打造县域经济标杆的重要引擎!”大冶市委主要负责人的一番话,铿锵有力,振奋人心。大冶全市上下抢抓机遇,加快推动氢能产业发展壮大,为大冶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以支点撬动全产业链布局,大冶积极构建制氢、储氢、加氢、用氢的氢能源全产业链,推动从“原材料工业基地”向“全国清洁能源低碳应用示范基地”跃进。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杨春和院士寄语大冶:希望大冶构建氢能产业链,做成国内绿电绿氢制储加用一体化氢能矿场标杆,形成创新示范引领作用,加速推进我国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助力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构建全产业链 铸就发展新动能

绿色赛道上,大冶动作不断,精彩不断。

2024年12月12日,大冶深地储氢科研中试基地项目岩洞氢储能系统开工建设,标志着国内岩洞储氢技术实现从“0”到“1”的突破。

这是全国首个岩洞储氢技术科研中试项目。曾经的废弃矿山,将变身为“氢能仓库”。

“用山体作为巨大储气罐,经济又安全。”中冶武勘工程设计院总经理陈斌介绍,该项目是我国对岩洞大规模储氢技术的首次探索。而大冶市矿山资源丰富,非常适合作为岩洞储氢的技术试点。

向地下要空间,向科技要答案。大冶市联合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突破临氢材料、智慧管控等关键技术,将废弃矿洞改造为“地下氢库”,实现“采空区变能源仓、尾矿场变发电站”的华丽转身。

国内首例,大冶市矿区绿氢项目ALK+PEM联合产氢成功(央广网发 万经煌 摄)

3月29日,姜桥制氢工厂顺利出氢;4月11日,大冶东综合能源站顺利实现加氢;4月18日,大冶市12辆氢能源公交车上路……

大冶,一条氢能“制、储、输、加、用”的全产业链正加速形成。

大冶东综合能源站(央广网发 万经煌 摄)

在大冶东综合能源站,新型氢能公交车排队进场,工作人员对车辆型号、氢气容量核对无误后,将加氢枪插入车辆加氢口,加氢过程中,智能监测系统对氢气压力进行实时监测。10分钟后,喝饱了“氢气”的公交车驶离能源站。

随着大冶东综合能源站的投用,该市成功实现绿电绿氢制储加用一体化的初步闭环运营,这个湖北省首个“近零碳”绿色能源站,每年可提供750吨绿氢加注,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万吨。

4月18日,大冶市12辆氢能源公交车上路,投入公交33路线运营,标志着该市进入公交氢能源时代。

绿色氢能产业加速布局,绿色效应不断显现。

据了解,大冶绿电绿氢制储加用一体化氢能矿场综合建设项目建成后,可每年产生约4亿度绿电、制备5000吨绿氢和40000吨氧气,实现日加氢能力7吨,每年实现减排22.78万吨二氧化碳。

一个千亿级新型氢能产业集群正强势崛起。

锚定新目标 迈向全国示范基地

四千年炉火淬炼出大冶人“敢为天下先”的胆魄,承载着大冶向“新”而生的雄心。大冶以奋进之姿,抢占氢能产业创新高地。

产业再延伸,全产业链闭环加速构建。在大冶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一座氢能创新科技园正拔地而起,为氢能产业发展装上“智慧大脑”。

科技园中的智慧化信息中心将应用氢能产业智能管控平台,以信息化、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为支撑,对氢能源全产业链生态的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和管理,实现智能化运营。同时,围绕上下游产业,氢能创新科技园将吸引科技研发、氢能应用等相关联的企业入园。2024年,大冶湖高新区被成功纳入首批省级氢能未来产业先导区。

4月18日,大冶市首条氢能源公交33路线正式开通(央广网发 万经煌 摄)

氢能产业发展,未来无限。

大冶市将积极围绕氢能“制、储、输、加、用”全链条,聚焦重点发力,加快推动氢能向交通运输等领域延伸,持续丰富拓展氢能应用场景。延链补链强链,抓好产业链条招商、产业生态招商、应用场景招商,招引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搭建创新平台,深化校企产学研合作,加快建设氢能省级实验室、氢能创新科技园,抢占氢能产业创新制高点。

新产业、新布局、新赛道,见证的是一座城市求新求变的转型发展之路、高质量发展之路。

去年10月,湖北省发布《湖北省加快发展氢能产业行动方案(2024—2027年)》,提出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氢能产业集群,推动湖北氢能强省建设。力争到2027年,全省氢能全产业链总产值达到千亿元。

大冶,正加快布局以氢能为主攻方向的未来产业,坚持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合理布局“三线并进”,构建“3+2+X”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重塑产业优势,重振工业雄风,全力以赴冲刺千亿县市,率先迈进全国县域50强。

“认识再深化、进度再加快、产业再延伸,用大冶的氢能之火,照亮长江经济带的绿色未来!”大冶市委主要负责人表示,全市上下将持续推进氢能全产业链发展,全力推动大冶向“全国清洁能源低碳应用示范基地”大步迈进,着力打造全国绿色低碳发展标杆。(供稿:大冶市委宣传部)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榆氢网"的作品,均为本站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榆氢网”!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榆氢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和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榆氢网】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及时性和完整性、用户在使用时应自行承担风险

如用户发现网站上有侵犯其知识产权的作品,请及时与【榆氢网】联系,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联系方式:

-电话:[18992227559]

-邮箱:[md@sxdb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