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迎来一个划时代的发展新阶段。在11月8日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以下简称《能源法》)中,氢能首次被明确纳入能源管理体系,与煤炭、石油、水能、风能、核能等一同作为能源进行管理,同时明确,积极有序推进氢能开发利用,促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如果说之前的氢能发展是各地区、各企业通过合作实践自发探索,在大海中寻找方向;此次《能源法》的出台,则为氢能企业的发展既指明了方向,也建设了航道。”一位氢能企业负责人表示,这是氢能行业当前的普遍共识。
氢能行业信心倍增
“看到氢能发展的曙光了!”“以后就可以摘下‘危化品’的‘紧箍咒’!”“终于能和传统能源平起平坐了!”……近日,多名受访人士向《中国能源报》记者感慨道,氢能行业正迎来发展的春天。
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能源与绿色低碳发展研究部部长景春梅介绍,氢能在《能源法》之前的起草稿中并未提及,但在征求意见过程中,业界呼声很高,包括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给予高度关注,为回应社会和行业关切,立法部门吸纳有关建议做了调整。
“氢能产业发展前期,因我国氢能法律法规等顶层设计的欠缺,部分地方政府为推动氢能产业发展而承受压力。”云韬氢能总经理杨强表示,《能源法》为氢能产业提供了稳定的发展预期,让企业更有信心投资氢能领域,促进产业链完善和成熟。
海德氢能CEO姚昌晟认为,《能源法》从国家层面明确氢能的法律地位,后续相关主管部门将进一步出台部门规章,进而规范市场。“氢能明确纳入能源管理体系将进一步清晰产业管理者的角色与职责,有助于推动制定更科学合理的政策规范,促使氢能产业朝着更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关键
在景春梅看来,当前氢能发展正处于从小规模示范向大规模产业应用的关键时刻。“当前最大的挑战,是成本过高。”
眼下,不少氢能企业积极尝试“出海”,认为这样才有未来,但也有一些创新能力强的科技型公司,凭借技术领先和产品差异化获得较高利润,焕发出活力。
多位企业人士认为,只有技术过硬、综合实力强的企业才能崭露头角、顺利出海。尤其要尊重和理解商业文化及规则,尊重合作伙伴的利益和知识产权。“如果中国市场都做不好,那也抓不住海外市场的机会。”
“《能源法》可进一步促进市场对氢能项目的投资支持,为氢能企业带来资金保障,使其扩大规模,提升技术水平。”姚昌晟说,并且能优化氢能项目审批机制,营造宽松政策环境,缩短项目建设周期,降低企业成本,激发企业发展活力。
三大类型城市获得先机
中国氢能联盟等机构预测,到2030年,我国氢能产业产值将超过万亿元大关。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相关部门也预测,到2035年,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00万辆规模。业内预计,有了《能源法》引领,氢能产业万亿产值目标有望提前实现,到2050年,其在我国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将超过10%,产业链年产值将超12万亿元。
《能源法》出台,意味着国家以更大力度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加快完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这一举措将有利于加快氢能与可再生能源的协同发展进程。“在产业发展协同层面上,三大类型的城市将在氢能产业发展与应用的过程中获得先机。”杨强说。
杨强进一步解释,西北新能源资源丰富,新能源发电成本较低,新能源制氢成本已接近传统化石能源制氢,未来具备规模化发展制氢以及氢碳化工产业的空间。此外,传统重化工业发达的城市,在“双碳”目标下面临较大减碳压力,可通过氢能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满足减排约束。上游氢能装备制造产业链集群区域的城市,未来将受益于氢能产业规模的扩大。
多位受访人士认为,氢能作为一个新领域,其链条非常长,迎来的机遇也非常大。氢能的蓬勃发展,既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也需要整个产业链和各参与方的共同推动。
记者手记
呵护氢能产业“生长”
氢能是优质的二次能源,在交通和工业领域,可减少汽柴油、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费;作为大规模、长周期、跨季节储能方式,可提高电力系统灵活调节能力,促进新能源电力集中外送;作为清洁化工原料和还原剂,可通过“风光氢储”一体化等方式有效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工业领域减碳降碳。
但当前,氢能产业犹如一棵小树苗,经济性有待提升,市场不够成熟,需要政策和资金等多方面的浇灌和呵护,而《能源法》的护航,将带给它足够的“安全感”和信心。
氢能产业的未来,应该在稳扎稳打、创新求变中迈步,避免盲目“跑马圈地”甚至“低价竞争”,在法治化、市场化的双轮驱动的环境中实现健康“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