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广东省阳江市委市政府支持下,粤港澳大湾区产业人才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依托“绿能产业科创汇客厅”机制,充分发挥“立足湾区、服务全国、面向世界”优势,主办2025年首场海上风电科技成果跨国对接会(以下简称“对接会”)。
近日,在广东省阳江市委市政府支持下,粤港澳大湾区产业人才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依托“绿能产业科创汇客厅”机制,充分发挥“立足湾区、服务全国、面向世界”优势,主办2025年首场海上风电科技成果跨国对接会(以下简称“对接会”)。

“绿能产业科创汇客厅”举行海上风电科技成果跨国对接会。受访者供图
对接会聚焦马来西亚科学院院士、马来亚大学能源科学中心主任张纹通院士团队研发的“交叉轴风力涡轮机技术”(以下简称“CAWT技术”),邀请海上风电行业优秀企业代表和国内专家与张纹通院士进行思想碰撞和技术切磋,积极探索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有组织转化的新型实践,彰显科技创新赋能全球可持续发展合作的“中国智慧”。
据介绍,CAWT技术是风能采集技术的一项突破性创新,它结合水平轴风力涡轮机与垂直轴风力涡轮机的优势,特别适用于传统涡轮机设计面临诸多挑战的海上应用场景。对接会旨在帮助海上风电行业优秀企业进一步深入了解张纹通院士团队最新科研成果,是“阳江模式”内引外联发挥科技成果有组织转化作用的又一次重要探索。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人才研究院秘书长、“绿能产业科创汇客厅”总统筹田原表示,CAWT技术如能成功落地阳江并实现量产,有望大幅提升“绿能之都”阳江在海上风电领域的全球竞争力,为粤西地区乃至整个大湾区绿能产业提质升级注入全新动力。
阳江作为我国重要的绿能产业发展基地,拥有得天独厚的海上风电资源。近年来,阳江围绕实现“绿能之都”目标,精心打造海上风电产业园区,成功吸引三峡新能源等诸多行业优秀企业入驻,大力推动以海上风电为代表的绿能产业科技创新,逐步探索出独具特色的海上风电科技成果产业化科技创新的“阳江模式”。
目前,阳江已建成国内首个海上风电学院、国内唯一国家级风电装备质量检测平台、广东首个海上风电省级实验室、海上风电大数据中心等科创平台。阳江还通过院所与企业有组织开展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组织实施海上风电柔性海缆保护装置等绿能领域科研项目23项,成功产出全球首台抗台风型浮式海上风电机组等重大科技成果,多项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应用走在全国乃至全球前列。
为加速绿能产业科技创新成果落地和新质生产力形成,阳江积极争取并成功主办大湾区科学论坛绿能产业科技创新分论坛,在联合国原副秘书长埃里克·索尔海姆、刘经南等中外院士、三峡能源等优秀企业负责人的共同见证下发布《阳江倡议》,揭牌“绿能产业科创汇客厅”,签署一系列重要产学研合作协议。
据了解,近年来,阳江依托海上风电资源,大力推动新技术、新产业落地生根,积极探索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海上制氢等多能互补和多业态融合发展模式,加快绿氢、绿氨、绿甲醇等绿色燃料制贮、注产,加速在绿色能源、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新质生产力发展大局中崭露头角,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步形成。特别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方式方法,阳江率先开展绿能产业示范园“绿电直供”、“绿能认证”,助力大湾区加速形成产业竞争新优势。
“绿能产业科创汇客厅”集前沿对话、交流展示、人才对接等功能于一体,是全天候、全方位赋能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国际化平台。对接会上,研究院依托“绿能产业科创汇客厅”机制,邀请三峡新能源、广东粤电、明阳新能源等十余家行业优秀企业出席。
与会企业代表不仅对CAWT技术及其应用前景表现出浓厚兴趣,还借此机会与阳江市相关部门、阳江海上风电实验室等科研单位,围绕科技成果产业化如何形成“湾区合力”、面向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开展工作等进行专题交流。
据悉,“绿能产业科创汇客厅”致力于构建我国和东盟之间“前沿技术共享、优势资源互补、产业生态共建”的合作模式,不仅有利于我国绿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也能为其他国家开展可持续发展合作提供宝贵经验,是“中国智慧”通过科技创新推动南南合作的生动实践。(王雅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