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化学技术研究院(KRICT)与延世大学联合研究团队日前宣布,成功开发出适用于液态有机氢载体(LOHC)技术的下一代储氢膜材料 —— 磺化聚芳醚砜(SPAES)高分子电解质膜。
韩国化学技术研究院(KRICT)与延世大学联合研究团队日前宣布,成功开发出适用于液态有机氢载体(LOHC)技术的下一代储氢膜材料 —— 磺化聚芳醚砜(SPAES)高分子电解质膜。
该成果通过优化膜结构显著抑制氢气存储过程中的甲苯渗透问题,将氢化反应效率提升至 72.8%,为氢能高效存储与运输提供了关键技术突破。
攻克 LOHC 技术核心难题:甲苯渗透与效率瓶颈
液态有机氢载体技术通过甲苯与氢气反应生成甲基环己烷(MCH)实现氢气的液态存储,避免了高压(100atm 以上)或超低温(-252.9℃以下)带来的安全与成本问题。然而,传统全氟系膜材料(如 Nafion)在电化学反应中易被甲苯渗透,导致电极污染和反应效率下降。
研究团队由韩国化学技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So Soon-yong 与延世大学 Lee Sang-young 教授领衔,通过分子层面设计,将 SPAES 膜的亲水域离子通道宽度精准控制至 2.1 纳米(约人类头发直径的五万分之一),形成纳米级筛分结构,使甲苯分子扩散速度减缓约 20 倍,渗透量较传统膜减少 60%。
这一结构创新不仅提升了膜的选择性,更通过 48 小时连续运行验证了其长期化学稳定性。
性能突破:效率提升与商业化前景
测试数据显示,采用 SPAES 膜的氢化反应效率达 72.8%,较现有技术(68.4%)提升 4.4 个百分点,电极污染问题得到有效抑制。研究团队指出,该技术若与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集成,构建独立高效储氢系统,有望在 2030 年左右实现商业化,应用场景涵盖氢燃料电池汽车、氢能发电等绿色能源领域。
韩国化学技术研究院表示,此成果解决了电化学储氢系统的核心材料瓶颈,为氢能经济在交通、电力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关研究已于 2025 年 2 月作为封面论文发表于国际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并被评价为 “推动 LOHC 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的关键一步”。

技术优势与行业影响
相较于传统膜材料,SPAES 膜的碳氢化合物基结构兼具成本优势与环境友好性,避免了全氟材料的生产污染问题。
其纳米级通道设计策略为高性能分离膜开发提供了普适性思路,未来可拓展至其他液体有机储氢体系或电化学储能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