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个覆盖质量、效率、成本全维度的海水电解制氢解决方案发布

来源:央视网 | 作者:榆氢网 | 发布时间 :2025-04-27 | 5 次浏览: | 分享到:

近日,深圳大学“氢驰电掣”研发团队在能源科技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发布全球首个覆盖质量、效率、成本全维度的海水电解制氢解决方案,相关研究成果已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等平台发表。这一创新成果为全球能源转型注入强大动力,彰显了我国在绿氢制取技术方面从跟跑者向领跑者的华丽转身。

  作为推动全球能源转型的核心技术,电解海水制绿氢近年来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实践中均取得显著成效。然而,该领域依然面临诸多亟待攻克的难题。海水中富含的高浓度氯离子、溶解氧以及微生物,极易引发电极腐蚀与钝化现象。尽管现有涂层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电极使用寿命,但在深海复杂、恶劣且长周期运行的环境下,电极性能仍难以避免地出现衰减。与此同时,当前广泛应用的碱性电解槽能耗维持在4.5-5.5kWh/Nm³,虽然相较于传统制氢工艺有所降低,却依旧远高于理论能耗的最小值;而PEM电解技术由于严重依赖贵金属催化剂,导致其大规模工业化推广受阻。这些瓶颈问题严重制约了海水电解制氢从实验室成果迈向大规模产业化应用的进程。

  为了有效打破上述困境,加速绿氢产业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运营的步伐,深圳大学的研发团队精心谋划、潜心钻研,成功设计并开发出全球首个全维度海水电解制氢解决方案。该团队构建的全场景海水制氢技术矩阵,依托“双斥氯防护-双金属催化-室温速制”三位一体的创新技术体系,成功攻克了海水高盐腐蚀、工业能耗过高、终端应用成本昂贵等一系列行业痛点,为海洋能源的深度开发、工业园区的绿色转型以及县域经济的普惠式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系统性的技术支撑。目前团队已在多个关键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

  创新协同防护机制,攻克海水腐蚀难题: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MoO₄²⁻静电屏蔽与Os-Cl强吸附作用协同防护机制,有效解决了长期困扰行业发展的海水腐蚀难题。实验数据显示,在5000A/m²的高工业电流密度测试条件下,电极能够连续稳定运行2500小时,且活性衰减率仅为0.37,这一指标远优于国际现有水平。这种双重防护机制就如同为电极披上了一层坚固的“防腐铠甲”,能够为国防、远洋供氢等高端领域提供“零事故”的可靠保障。

  研发双金属共掺杂电极,提升催化活性:通过运用双金属共掺杂技术,团队成功研制出Ru@FeCo-Ni (OH)₂双金属共掺杂电极,显著降低了反应决速步骤能垒,将电极的催化活性提升到了全新高度。实验表明,在1000A/m²的大电流密度下,该电极能够持续稳定运行超过3000小时,过电位衰减仅为45mV,电解能耗相较于美国能源部(DOE)标准降低了38%,单位制氢成本更是降至0.698美元/千克,极大地提升了制氢过程的效率与经济性。

  创新室温速制电极技术,大幅降低生产成本:团队采用独特的离子交换策略,成功开发出60Fe/NF室温速制电极技术。利用这一技术,仅需短短60秒即可完成5000cm²级别的电极制备工作,生产成本较以往大幅降低了72%,为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深圳大学“氢驰电掣”项目发起人魏晓天正在实验室进行项目研发

深圳大学“氢驰电掣”项目发起人魏晓天正在实验室进行项目研发

  目前,团队已与中集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携手共建4m²级智能产线,同时还与多家企业签订了意向合作协议,加速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落地。

  中国科学院院士彭孝军对该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该方案首次精准实现了技术指标与商业价值的深度耦合,其秉持的‘高端技术不昂贵、普惠应用不降质’研发理念,为全球新能源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极具借鉴意义与推广价值的中国范式。”

  深圳大学“氢驰电掣”团队的这一重大创新成果,不仅充分彰显了我国科研团队强大的创新能力与科研实力,更为全球能源转型以及可持续发展贡献了宝贵的中国智慧与方案,有望在未来全球能源格局变革中发挥重要引领作用。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榆氢网"的作品,均为本站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榆氢网”!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榆氢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和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榆氢网】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及时性和完整性、用户在使用时应自行承担风险

如用户发现网站上有侵犯其知识产权的作品,请及时与【榆氢网】联系,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联系方式:

-电话:[18992227559]

-邮箱:[md@sxdb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