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汽车产业加速向电动化转型的浪潮中,日本车企却展现出令人瞩目的 "固执"。当欧美同行忙着淘汰燃油发动机、全力投入电动车赛道时,丰田、铃木、马自达等日本制造商正将宝押在一条独特的技术路线上——无需改造现有燃油发动机的合成燃料,并在 2025 年大阪世博会上集中展示这一成果。
在全球汽车产业加速向电动化转型的浪潮中,日本车企却展现出令人瞩目的 "固执"。当欧美同行忙着淘汰燃油发动机、全力投入电动车赛道时,丰田、铃木、马自达等日本制造商正将宝押在一条独特的技术路线上——无需改造现有燃油发动机的合成燃料,并在 2025 年大阪世博会上集中展示这一成果。
世博舞台:内燃机的复古科技秀
在 2024 年 9 月竣工的示范工厂里,铃木、丰田、马自达、斯巴鲁和大发等日本车企,联合推出由日本最大石油公司 ENEOS 生产的合成燃料驱动的车队。
这些看似普通的燃油汽车,实则承载着日本对未来交通的独特理解:不必颠覆现有的发动机技术体系,只需更换燃料类型,就能实现碳中和目标。

合成燃料:给燃油车的 "续命符"
这种被称为 "电子燃料" 的神奇物质,本质上是通过化学合成技术制造的人工燃料。它的生产过程具备环保特性:从空气中捕获二氧化碳,或收集工业废气中的 CO₂,与通过可再生能源电解水生成的绿色氢气相结合,最终合成与传统汽油、柴油分子结构相似的燃料。
其核心优势在于无需对现有燃油发动机进行任何改造,汽车排气管排出的 CO₂,正是生产过程中捕获的等量二氧化碳,从而实现 "闭环碳中和"。这种 "不抛弃旧技术" 的解决方案,契合日本车企对成熟工业体系的路径依赖。
丰田的 "反潮流" 执念
作为这一技术路线的坚定推动者,丰田的战略选择尤为引人关注。
这家汽车巨头,多年来一直公开质疑 "电动车唯一论"。在丰田看来,完全抛弃燃油发动机的电动化转型不仅成本高昂,还可能浪费日本在内燃机领域积累的技术优势。
因此,丰田选择了 "两条腿走路":一边继续深耕氢能燃料电池技术,一边联合出光兴产、ENEOS、三菱重工等企业,推进合成燃料的研发与商业化。
根据 2024 年签署的合作协议,日本计划在 2030 年前实现电子燃料和生物燃料的规模化应用,甚至下一代 Supra 跑车也有望成为合成燃料的首批受益者。
这种对传统动力系统的 "执念",在 2022 年与铃木、斯巴鲁的合作中早已显现,如今随着马自达和大发的加入,正形成日本汽车产业的集体行动。
漫长的商业化征程
尽管理念诱人,合成燃料的推广仍面临现实挑战。
从生产端来看,全球范围内专业化工厂投产的依然太少,多数仍处于中试或实验阶段,年产量仅能满足小规模示范需求。
成本问题更是棘手,目前合成燃料的生产成本高达每升数美元,远超传统燃油。

基础设施建设也存在短板,现有加油站网络若要适配合成燃料,需要进行系统性改造。
但支持者认为,丰田等巨头的坚定投入将产生强大的技术溢出效应: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推动供应链整合,最终构建起从燃料生产到车辆应用的完整生态。
而无需发动机改造的特性,让全球数十亿台存量燃油车有望成为潜在用户,这一庞大的市场基数正是合成燃料区别于电动车的核心竞争力。
在电动化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日本车企的 "固执" 显得别具一格。
他们拒绝激进的技术颠覆,选择在现有工业基础上进行渐进式创新,试图通过合成燃料让燃油车在碳中和时代获得新生。
这种策略能否成功,不仅取决于技术突破和成本控制,更取决于全球对多元减排路径的接受度。